第十七届“管理学在中国”年会于2025年8月8日至9日举行,会议设置“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两大板块。8月9日的理论研究环节在实践探索环节之后展开,来自国内多所知名高校的二百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AI时代的管理学前沿议题与方法论创新”进行了深入研讨。
在理论研究环节的开场致辞中,大会主席、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英国利物浦大学副校长、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席酉民指出,当前管理学正处于一个独特的发展阶段,数字化与智能化的迅猛发展正推动社会范式深刻变革,并催生出一系列亟待深入探索的研究课题。他强调,“管理学在中国”年会致力于搭建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以推动管理学理论创新、实践应用与教育发展的深度融合。

大会主席席酉民教授致辞
上午的理论研究环节由内蒙古大学副校长、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杜凤莲教授主持。

杜凤莲副校长主持论坛上半场
上午的主题报告环节中,大会主席席酉民教授以“后AI时代的‘智能’领导力:和谐心智与融合智慧”为题发表主旨演讲。席教授基于“和谐管理模型”,系统阐述了后AI时代领导者与人才的核心素养框架,着重阐释了“和谐心智”的价值内涵与“融合智慧”的实践路径。清华大学罗家德教授在点评中高度认同这一理论体系,并进一步探讨了AI时代如何彰显人的独特价值与创造性优势。

席酉民教授作主题报告

罗家德教授作点评
深圳大学韩巍教授在题为“先讲好故事,再谈理论建构”的专题报告中,深入探讨了管理学理论化进程中的叙事策略与方法论问题。韩教授基于系统文献研究,首先解构了理论定义的多元性,继而阐述了理论建构与叙事艺术的辩证关系。清华大学罗家德教授在点评环节中,就“如何实现从好事故到好理论的跨越”这一关键问题展开了深入剖析,并给予了富有启发性的建议。

韩巍教授作主题报告
南开大学任兵教授与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庄育婷教授联合作了题为“对话的想象:大模型时代人机交互主体间性的努力与张力”的主旨报告。基于长期的研究积累,两位学者从主体间性理论视角出发,深入阐释了如何从共同基础/主体间性努力视角看人机交互,给出了基于“人—人—机对话”的理论框架。上海交通大学井润田教授在点评环节中,进一步拓展了关于技术主体性认知与主体间性内涵的讨论,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

任兵教授与庄育婷教授作主题报告

井润田教授作点评
西安交通大学姚小涛教授围绕“战略驱动下的企业数字化演进轨迹”展开分享,强调企业的数字化战略本质上是一种“战略驱动下”的数字化。他深入阐释了将数字化转型提升至战略层面的重要意义,并分享了对战略驱动下企业数字化演进与发展的深刻见解。上海交通大学井润田教授亦结合自身研究与实践,分享了对企业数字化发展的独到见解。

姚小涛教授作主题报告
下午的理论研究环节由大会主席席酉民教授主持。南京大学沈毅教授作了题为《亲密关系:伦理需求抑或社会交换——基于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分析》的学术报告,探讨了文化差异对亲密关系模式的影响。在互动研讨环节,与会学者围绕“儒家思想对深度亲密关系的影响机制”展开深入讨论,席酉民教授从管理学理论建构的高度,引导与会者思考研究的一般性与启发性。

南京大学沈毅教授作主题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赵向阳副教授带来了《技术与创造力:AI时代人的创造力还有意义吗?》的主题报告,探讨了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与人类创造力之间的关系。大连理工大学苏敬勤教授在点评环节中指出,当前AI研究存在基础理论建构问题,特别强调在多个垂直应用领域,人工智能仍面临根本性的方法论局限和解决边界。

北京师范大学赵向阳副教授进行主题报告分享
中央财经大学刘书博副教授作了《超越西方视角的身份规则——中国管理学者的顺从、抵抗和依赖》的报告,从身份建构与管理学者行为模式出发,分析了中国学者在全球学术体系中的互动策略与心理机制。

中央财经大学刘书博副教授进行主题报告分享
内蒙古大学庞大龙博士作了《探索组织悖论的多元范式:中国式超悖论视角的理论启示》的报告,提出了融合中国文化特征的组织悖论研究框架,展示了该框架在理论延展和管理实践中的潜在价值。点评人张晓军教授认为,该研究为组织悖论理论提供了独特的中国化视角。

内蒙古大学庞大龙进行主题报告分享
理论研究环节精彩分呈,除了点评人的专业剖析外,青年学者的创新视角与资深专家的理论积淀更形成了富有张力的学术对话,也引起了与会学者的广泛参与及深入讨论。


与会学者就主题报告内容进行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