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第三届“中国劳动经济学者论坛”年会举办“劳动力流动”分论坛
2018年8月12日上午,第三届“中国劳动经济学者论坛”年会之“劳动力流动”分论坛如期举行,4位学者分享了学术研究成果,与会人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1.空气质量对流动人口迁移的影响(研究者:赵一凡、纪竞垚、艾小青)
文章以推拉理论为基础,选取2013年国家卫计委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和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运用条件Logit模型探究空气质量对流动人口迁移的影响,并将流入地与流出地的空气质量差异作为重点关注的内容。
研究发现,流入地与户籍地空气PM2.5浓度差异对流动人口迁移影响总体呈现负相关性。其中,中西部地区城市群流动人口受空气影响相对较强,而东部和东北地区由于其经济水平较高,就业机会较好,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空气质量的影响性。此外,根据人口统计学特征,不同户口类型、受教育程度及婚姻状况的个体迁移受到空气质量影响也存在差异,其中对于非农业户籍和已婚人群影响最为明显。目前本文仍有待完善之处,对于流动人口迁移现象的描述不能仅考虑在省际层面,还要考虑到更为细化的省内迁移。
(中国人民大学 赵一凡)
2. 流动人口与刑事犯罪--基于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研究者:张海峰、臧丽君、潘慧瑜婷)
研究采用地级市面板数据,聚焦于流动人口与城市刑事犯罪率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没有证据表明流动人口比率增加会导致城市刑事犯罪率上升,相反人口流入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城市刑事犯罪率。基于固定效应-工具变量估计的因果识别发现,流动人口比率增加1%,刑事起诉率降低约3.3%。
(中国人民大学 张海峰)
3.城市代际流动与人口迁移决策(研究者:王伟同、谢佳松、张玲)
代际流动是影响个体迁移决策的重要因素,通过尝试构建中国城市级别代际流动,研究从人口流动地代际流动程度这一社会因素对于人口迁移影响的角度出发,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库分析了劳动力对自由的社会结构的偏好问题。研究发现,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是必要的;城市的高代际流动对劳动力有显著的吸聚作用,抑制了劳动力的迁出;这种效应对于不同的个体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其中对于那些更具备迁移社会阶层能力的劳动力效应更强;城市的文化教育支出可以改善城市代际流动性并减少人口迁移。
(东北财经大学 谢佳松)
4.城市规模与流动人口定居意愿(研究者:陈华帅、霍文健)
研究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来自农村的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城镇地区寻找就业和发展机会,推动了中国城镇化率迅速上升,涌现了众多的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并出现了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城市病”为背景,探讨了如何合理地推动流动人口的定居及城镇化的议题,并运用卫计委流动人口微观数据与城市宏观数据指标,对城市规模与流动人口定居意愿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得出,与社会普遍预期不同,城市规模对流动人口在当地长期定居意愿的影响效应呈现明显的U型分布,而对于GDP规模及人口规模中等的中型城市的定居意愿相对较弱。并且通过机制分析发现,不同规模城市现有资源禀赋的差异,如预期收入、就业机会、城市公共设施等,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湘潭大学 霍文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