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第三届“中国劳动经济学者论坛”年会举办“住房”分论坛
2018年8月12日上午,第三届“中国劳动经济学者论坛”年会之“住房”分论坛如期举行,各位专家学者都对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进行了精彩的分享与交流。
1.房价上涨与中国城市“新二元结构”的加剧(研究者:曹清峰)
研究表明,由于房价上涨导致了本地居民部门工资的提高,而外来流动人口部门工资不变,因此房价上涨最终导致本地居民部门与外来流动人口部门工资的差异变大。房价越高的城市,其内部本地居民与外来流动人口的收入差距越大,即房价上涨加剧了城市的“新二元结构”。当然,理论模型中根据Lewis(1954)做出的关于农业劳动力供给具有完全弹性的假设跟现实相比过于严格。如果放松这一假定,假定农业劳动力供给弹性为正,那么房价上涨引起的需求减少会导致外来流动人口部门工资的下降,从而也可以得出房价上涨会导致城市本地居民部门与外来流动人口部门工资差异变大的结论。研究建议,要警惕并重视城市“新二元结构”这一区域协调发展中的问题,还要认识到房地产调控不仅与房地产市场自身健康发展有关,还与城市内部收入分配的公平性紧密联系。
(天津财经大学 曹清峰)
2. 房价与城市居民身心健康——来自CFPS 数据的证据(研究者:欧阳文静、熊瑞祥)
房价与健康是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保障与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研究利用2010-2012-2014年CFPS与区域数据,结合工具变量方法,实证分析发现:房价对城市居民身心健康的平均影响不显著;但房价上升显著地降低了有住房困难的年轻人的身心健康,而公费医疗降低了房价上升对住房困难居民身心健康的不利影响。提高住房有困难居民的晚睡概率和降低居民的工作满意度而对其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由此可见与医疗不直接相关的公共政策也会影响健康。该研究有助于更加全面地认识土地财政、土地供给政策的社会成本,此外研究者认为,城市中的“穷二代”也是值得关注的研究点。
(湘潭大学熊瑞祥)
3.北漂还是返乡?不同能力者的城市选择:一个基于房价的理论(研究者:杨小忠、何超、熊鹰)
中国城镇化进程速度很快,人口数量在城市间分布不均匀,人力资本在城市间分布也不均匀,作者在一个房价——人口流动互相影响的框架内,研究人力资本的城市选择。
研究建立了两城市空间均衡模型进行分析后发现,大城市的公共品和工资率更高,不同人力资本水平的人们自由选择居住的城市,人口的空间分布和房价均由空间均衡内生决定。通过引入买房的最低面积限制,区分并允许租房和买房的内生选择,对空间分层现象进行解释并发现:当大城市缩减土地供应时,会吸引更多低人力资本水平的人口。
(南京财经大学 杨小忠)
4. 非农就业收入与家庭农业劳动供给——基于家庭农场调查数据与门限模型(研究者:吴清华、李俊鹏、周晓时)
研究认为,影响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因素主要包括土地产权、社会资本、粮食补贴政策、金融危机,以及道路、饮水设施、互联网等基础设施;非农就业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包括土地流转行为、生产要素投入、劳动力投入、农机服务利用、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等方面。非农就业收入会提高劳动力的保留工资和闲暇的机会成本,降低农业劳动力投入,强化劳动力转移的负面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增长会降低家庭农业劳动参与率;劳动力平均年龄每增加1岁,导致家庭农业劳动参与率提高0.54%。
研究建议,为了缓解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可以从社会信誉监督、利益联结、农业固定资本抵押等方面,探索农业信贷的有效机制,降低非农就业收入的不利影响,通过促进专业化经营以及从农业技术培训、重大自然灾害保险等手段,降低农业经营的自然风险,提高经营效益。在此基础上,引导大学生等高学历加入农业经营,打造年轻的、高素质的职业农民队伍。
(武汉大学吴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