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中国经济学年会首届专题论坛之“创新、生产率与产业升级”分论坛

作者: | 发布日期:2017-09-29
 

    2017年8月11-13日,中国经济学年会首届专题论坛暨“国际化与中国经济转型”研讨会在内蒙古大学举行。来自各大院校的专家学者齐聚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共同交流、学习各自领域的研究成果。8月12日下午的研讨会分为11个分论坛,其中一组专家学者们在“创新、生产率与产业升级”的主题下对自己所研究的领域进行了精彩的演讲。

1.研发的最佳时点;中国对比美国(研究者:欧阳敏,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欧阳敏副教授)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惊人,使得经济学家对于中国的周期性研发感兴趣,近期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据研究称,经济放缓可能是周期性的,重新分配相关资源,合理利用有效资源,以及创新改革,都会在中国的经济转折点上起着决定性作用。至于研发的最佳时机,可以这样来说,经济衰退可以通过集中创新来促进长期增长,早在1939年熊彼特就曾提出过创新的机会成本,也就是研发与生产竞争资源(劳动力),经济衰退的时候所放弃的产出就很低,创新的机会成本就会很低,所以按照这样的说法,中国企业现在应该进行大量的创新,但数据表明并非如此,潜在的供给冲击反驳了熊彼特的观点。

现如今中国的企业,其表现并不像熊彼特建议的那样,在生产较低的时候他们并不会集中创新,约束流动性似乎不是理由,这是个坏消息还是好消息,终究还是需要时间和市场的证明。实际上,在美国等大多数发达国家,研发时间是顺周期性的。而研发时间的重要性就在于,它表明短期周期对长期周期有何影响,比如:研发的非对称周期性影响可以暗示周期阻碍创新,边际回报的下降意味着经济增长周期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反周期的研发意味着衰退可以促进长期增长。总的来说,短期波动与长期增长之间的联系还有待进一步的充分研究。

相较中美,大多数工业研发都是顺周期的,而在中国,行业研发的顺周期性更为强劲,更为不同的是,中国研发的周期性反应似乎是对称的,而美国却恰恰相反。

2. 专利数量优势与质量劣势:中国是一个创新型国家吗?(研究者:寇宗来、刘学悦;报告人:寇宗来,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教授、主任)

 

 

 (寇宗来教授)

根据中国知识产权局中外专利申请的数据,综合专利数量和质量的指标,中国在创新方面尚未赶超美国,赶超预计在2020年可以基本实现。赶超的趋势是由数量而非质量驱动的,专利质量的劣势可以通过数量来弥补。

创新的地区向东部积聚,东北地区一直衰弱,华东地区的创新集群,尤其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渤海地区,集中在上海、深圳和北京。在过去的25年里,深圳成为了领先的创新型城市,可以从竞争激烈的市场和活跃的私有经济中获益。

从行业的角度来看,ICT设备行业拥有最高的专利价值。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的专利价值股具有更高的价值。

中国企业作为创新者,其特征表现为:私营企业是比国有企业更好的创新者;如果企业规模更大,则更具创新力;面向出口的公司更有可能进行创新。

3.市场封闭、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转型(研究学者:王宇,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EMBA教育中心副主任)

 

 

(王宇副教授)

市场分割程度对消费结构升级具有负向影响,而市场对外开放程度对消费结构升级具有正向影响。

市场分割度对产业结构转型的直接作用不显著,所以当地政府通过地方保护,也无法促进本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市场对外开放的直接效应是明显的,当市场对外开放度提高,就会抑制产业结构转型。市场封闭给市场内产业带来保护的好处远低于由于市场封闭造成的消费结构升级损失,进而不利于产业结构转型。

为降低我国的市场分割程度,我们应实行以下措施:一是改变地方政府过度关注本地GDP和地方税收的内在激励,限制地方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规范和完善市场环境尤其是以法治代替人治。二是健全和完善企业经营环境。在全国推行“负面清单”的企业进入模式,降低企业注册的成本。取消各种不合理的行政税费,规范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如推行物业税以及建立政府融资平台等。三是大幅降低公路和铁路运费。公路和铁路的建设成本完全可以由基础设施带来的经济增长的收益所弥补。同时,应提高物流行业的专业化水平和竞争程度,从而促进物流行业运行效率的提升。